第五章 老朱家的兴衰记-《新唐小相公》
第(1/3)页
时辰还早,朱秀也就不着急去问询佃户老王家在哪。
堂屋里间有一处木板隔断,里面狭窄的隔间就是老朱家小小的祠堂。
按照方翠兰定下的规矩,朱秀每日都要来上香,祈求朱家祖辈和已故老爹在天之灵的保佑。
当然,从老朱家有记载以来的祖辈来看,都是耕农出身,兜兜转转就没离开过竹山县,从爷爷辈起,彻底在陶朱村扎下根来。
指望他们给予朱秀科举仕途上的保佑,的确是为难了祖宗,祈祷的对象,当然还是老朱家的骄傲,当年明噪竹山县一时的才子—朱大全。
朱秀坐在草团子上,撑着下巴仰头望着供桌上,摆在最下面最前头的那块灵牌,脑海里依稀浮现一位身形微胖,笑起来总是一团和气的白面书生。
在朱秀模糊的记忆里,头悬梁、锥刺股都不足以形容朱大全读书的刻苦程度,再加上或许还有老朱家几代人积攒下来的一点福德,终于使得朱大全在三十七岁那年,成功考入房山书院。
有唐一代的科举与后世不同,只包括解试和省试两级。
取解便是取得解送入京参加省试的资格,省试是由尚书省礼部、吏部主持的最高级考试。
应举士子主要分两类,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指出身国子监、弘文崇文两馆及州县学馆,具有官学背景的生员。
普通士庶子弟通过考试后,倒有可能进入州县官学,而国子监和两文馆,招收的基本都是勋贵官宦子弟。
不通过官学途径,经过州县选拔后送京应举者称为乡贡。
在地方州县上,生徒和乡贡所占不同名额,但往往二者间的界限区别并不明显。
譬如朱大全,十九岁那年,压着官学招收生员的年龄线,考入竹山县县学,因为官学生员入学的年纪通常在十四岁至十九岁,所以朱大全再没机会升入房州州学,生徒这条路也就断了。
在县学蹉跎了几年之后,朱大全回乡成亲生子,然后继续埋头苦读,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十七岁时,他通过了房山书院的入院试,在书院艰辛求学七年后,一朝顿悟,于天授元年(690年),以当年书院最优秀的成绩通过房州解试,得以乡贡的名额,解送入京参加省试。
并且还是当年房州生徒和乡贡中,公认的最有希望登科及第的一位。
到了这一步,朱大全便是名副其实的贡举人,算得上半只脚跨入了士绅阶层。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