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 生业难继-《北朝帝业》
第(3/3)页
但很多时候,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反馈往往不会以设计者的初衷为准则,尤其如今大唐还没有掌控江东,是在通过商贸的方式进行间接性的影响,这当中难免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变量。
众多商品的涌入固然是大解江东物用匮乏的燃眉之急,但这也让那些掌握生产资料的豪强权贵们不再热衷恢复生产,像是建康周边那些豪强地主们,无论他们各自庄园有无所出,都可以便捷的获取各种商品,不只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还能转销他方。
三吴方面受害较小,生产规模也有所保持,可是他们的产出也要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入市销售变现,然后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可是如今这种循环被源源不断南来的商货给打断了,这也让三吴人家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
山南商品一方面本身生产规模又大、成本与品质都能有一个很好的把控,远非江东那些大大小小的庄园个体能够相比,另一方面还有大纺车这样的技术革新,生产同样的商品,时间、工价等各种成本都大大缩减,再加上有长江这样一个四时便捷的水运航道,这就使得三吴在同一个市场上完全没有任何的竞争力。
在没有了足够的利润流入后,三吴豪强们也就只能进一步缩减生产规模,这又造成了他们的商品自给率进一步降低,在建康方面尚奢风气的带动下,这些豪强们对于外部商品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
但是南陈货币混乱,想要参与互市买卖只能先卖出自家商品,换来大唐专用外贸的货币万国钱,吴中商品在市场上本就表现疲软,如此一进一出,那就是要承受数成的盘剥。
这样就造成了江东豪强拥地千顷却任由荒芜,自身则坐吃山空,贫寒小户则无有立锥之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生产资料的分配不平均,有意愿生产的没有资料,有生产资料的生产意愿不高。
这样的现象乃是南朝长久以来社会积弊的一个体现,以至于互市这种本来能够改善江东民生的行为在运行的过程中又发生了扭曲,从而加剧了这种现象。
究其根本,就在于江东豪强们的贪婪,生产资料的垄断造成了生产规模的收缩,继而导致经济体量的缩小,在面对强势的贸易冲击时便越发的没有抗衡的力量。但是在豪强们眼中,这却是北虏蓄谋多时针对他们江东士民的加害!